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175中文 >> 生活在明朝 >> 第226章 古人的智慧

第226章 古人的智慧 2/2

叶妈妈笑了一会儿,又轻一叹。

苏瑾依旧笑笑,不再接言。

她自到杭州,除了访客,甚少出门。象茶楼这样的地方从未来过,此时,便默默喝茶,听着厅中之人的谈话。

先是只当作闲话儿听,不多时,她便被一处的谈话吸引。

只见那二人坐在靠窗外,相对品茶,你来我往说得甚是兴起,大约是因兴奋的缘故,故而声音也格外大些。

其中一人道,“听说苏州府现兴起一桩卖‘券子’的营生,这生意真真可谓一本万利。以我说,张兄你那米铺子便可借此法子,印些‘券子’卖,早早回收本钱,好再开一间铺子。”

另一人好奇道,“何谓‘券子’?”

“这券子便是白票。我与你打个比方。你家是卖粮,你印些粮券子,如一斤地、二斤地、五斤地……市民们买了券子在家,何时吃,何时去那你提货,岂不方便?你白白拿些纸,就先换了银子来,这还不算一本万利?”

听话的那人还没明白,苏瑾已大致明白了。心中惊讶又大赞,古代人的智慧当真不可小瞧,这……这不是前世的购物券么?

不由把耳朵竖了竖,接着听起来。

只有那位姓张的粮商好奇又惊讶地道,“白纸也能卖银子?可是当真?”

“怎么不当真!这是苏州城内一家糕饼铺子想出来的招。他家因生意好,每日顾客在门前排队还供不及,又有一些大户富贵人家经常到他们铺中下大单子。这家糕饼铺子,即不敢得罪大顾客,又舍不得怠慢每日散买的客人,便想了这么一个招,先收订金,再写凭证给人,叫人何时吃,何时再来提货。”

“……先前这铺子的掌柜还战战兢兢,担心客人一窝涌来,自家供应不及。谁成想一个月过去,每日拿着凭证来提货的客人并不多,而门店里的糕饼也没比往日卖出去多少。但,每日收回的银钱可比往常多了许多。他这么一细打听,才发现决窍,你猜怎么着?”

张姓粮商连忙催,“莫卖关子,你快说,快说!”

苏瑾也有些好奇,竖起耳朵听起来。

那人又接着道,“那糕饼铺子的掌柜这么细细一问,才发现原先有许多客人来糕饼并不是自己家吃地,而是送人。你想,那糕饼送到谁家,也不一定会全吃,说不得也会再拿它做礼再转送出去。而买了饼券送人也是一样地。张家送到李家,李家不肯自家吃用,就送到王家。王家再送郑家……这么转了一大圈子,这饼券还是饼券,糕饼却还在糕饼铺子里。但那卖饼券的银子,早已到了商家的腰包。说不得已生出几分利钱来喽~~~~~~~”

苏瑾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在吃惊的同时,又暗笑,她一向自诩在生意上还是通透的,没听人这讲之前,竟然参不能其中的关节。

这在现代当真是很常见的事儿。没想到她到了古代,脑子就锈了!

比起苏瑾来,那位张姓粮商,更加讶异。惊喜地拉着那人道,“这法子当真可行?”

“怎么不可行?苏州府的米铺,肉铺,布店,茶庄,都眼红的很,各家纷纷印制券子,往外发卖。这券子还有另一宗好处。便是买回去后,或转送,或自用,收纳之余,总有不小心遗失的,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张姓粮商面色言语很是激动,“若真如此,我也找了工匠刻版,印些粮券!”

那人摆手道,“你若不信,只去城西一家刘记布庄瞧瞧,那家已用这招了。”

二人的谈话还在继续……

苏瑾一边听一边连连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

对商家而言这确实是个融资的好法子,有利无害。日后她若缺了银子使发展,便也去卖毯子券?

她脸上带着笑意,胡思乱想着,想着想着,却觉哪里不对。慢慢的脸上笑意落下来,以指叩桌,沉思良久,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听那人的意思,竟是让以斤数为单位,往外卖。那么……

古代因受交通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商品价格波动较大。

丰年时卖出一斤粮券,只能得到十文钱。那么灾年时,一斤粮则价值二十文。

此一斤怎么与彼一斤相同?

……………………………………

“券子”是真事儿。此章是有用地,不是灌水凑字数!

最后一个多小时,求粉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喜欢生活在明朝请大家收藏:(www.175zw.com)生活在明朝175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生活在明朝最新章节 - 生活在明朝全文阅读 - 生活在明朝txt下载 - 某某宝的全部小说 - 生活在明朝 175中文

猜你喜欢: 最强农民凰者归来逆天全系灵师帝霸万兽朝凰无敌升级王踏星校花的贴身高手双响:紫藤抄凤帝九倾垂钓之神